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九十九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九十九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試題分析
學科能力測驗旨在測驗學生的學科能力,所以大考中心在命題上也盡量依據其所訂定的能力指標來命題。以下就本次學測的國文試題對照能力指標,分析其關係:
一、測驗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
測驗目標 題號
1 字形、字音、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1,2,10
2 詞語、成語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6,8
3 詞性、修辭與文法結構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5,17,18,19
4 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3,4,6,7,9,10,11,12,13,14,15,16,20,21,22,23
5 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非選擇題一二三
二、測驗學生的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
(一)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
測驗目標 題號
1 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11,16
2 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11,16
3 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11
4 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9,23

(二)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
測驗目標 題號
1 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16,22
2 其他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11,22,23
三、測驗學生的基本治學能力
測驗目標 題號
1 收集資料的能力
2 判讀資料的能力 非選一、非選二
3 整合資料的能力 非選二
  從以上的歸納整理看來,今年試題十分偏重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整體來看,此次試題屬於中間偏難,非選擇題部分則具有鑑別度。
  以下再針對本次試題做細部分析:
(一) 本次試題的特色
1. 在文白比例方面,選擇題、非選擇題(但不含引導寫作)中,文言文約佔40分,白話文約佔41分,符合九五課綱文白1:1的精神。
2. 本次試題在題幹的敘述上十分清楚,如4、5、18、19題。
3. 本次試題測重閱讀,所以試題字數也是近幾年來最多的一次,約有6700字左右,較98年多了300多字。
4. 就取材而言,本次試題所出現的四十篇選文,分別有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醉翁亭記、廉恥、馮諼客孟嘗君、桃花源記、明湖居聽書、出師表、上樞密韓太尉書、師說、赤壁賦、燭之武退秦師、紀水沙連等;其他出自各家版本,則分別有赤壁之戰、夏之絕句、散戲、髻、劉姥姥、范進中舉、飛魚季、錯誤、下棋、種地瓜、 談友誼、問候天空、 再別康橋、荷塘月色、蕃薯地圖等,均衡照應頗為周到;此外,還有關於古文運動、建安文學、宣和遺事、法家思想篇章的論述。從以上可知取材相當廣泛。
5. 測驗題部分,古典韻文偏少,現代散文偏多,特別是偏重現代論述散文。語文表達能力寫作部分則古今兼具。
6. 14、15、22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出題,可見此種出題方式已經日趨成熟。
7. 修辭題目比率頗高,占了6分。
8. 相對於往年,非選擇題一、二題明確界定字數,規範了學生書寫空間;從非選擇題一、二題命題方式來看,也考驗了學生對文本的精讀推敲及整合能力。
9. 近年來大考中心在非選擇題的部分,總會設計與四十篇選文相關作為命題的軸心,如翻譯、擴寫、闡釋等,此次出現文章分析,也可以見出命題教授群其用心。
10. 非選擇題第三題,取材莫拉克颱風,有其實際性。
整體而言,本次試題應是:「單選簡單,多難稍難,非選靈活」,其中導引考生加強「閱讀理解」、「多元寫作」的意圖十分明顯。

(二) 本次試題的缺失
1. 適中偏難,似乎與學測基本精神不合。
2. 國學常識的能力檢驗太少,韻文比例偏低。
3. 閱讀理解題組,篇幅過長,題數也嫌過多。
4. 部分選項命題焦點過多,增加答題難度,如:第20題。
5. 非選擇題一、二題,學生不僅要理解、分析,還必須要有整合的能力,因此難度頗高。令人不解的是一、二題的要求相近,配分上卻差了九分,若只因為一百字的字數差距,似乎難以服人,因為若將非選擇題一、二題的配分顛倒也是合理的。
(三) 本次試題的疑義:
第21題,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相當知名,但題目只擷取了一段,前後情境不完備,考生會有答題上的疑慮,其中「普通人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一句,到底是該用主角「振保」的觀點,還是作者張愛玲的觀點作答,恐怕有待商榷。令人深思的是:若題目的命意並非著眼於傳統常識的記憶與背誦,而是文學意境的賞析或是寫作技巧的探討,作為單一答案或標準答案恐怕過於冒險。

(四)本次試題得影響:
1. 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A. 延伸閱讀要多元。
B. 重視以論述為主的現代散文。
C. 改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D. 宜分析文章結構,重視內涵的闡發。
2. 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
A. 降低對國學常識的學習動機。
B. 擴大閱讀的領域,以廣泛吸收資訊與觀念。


臺灣地區九十九年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4分)
一、單選題(佔30分)
說明:第1題至第15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不倒扣。
1. 下列各組「」內的字, 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堂「廡」之上/ 言之「憮」然 (B)「胯」下之辱/ 「刳」木為舟
(C)政治「庇」護/ 夫妻「仳」離 (D)「倭」寇入侵/ 江水「逶」迤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ㄨˇ(B)ㄎㄨㄚˋ/ㄎㄨ(C)ㄅ一ˋ/ㄆㄧˇ(D)ㄨㄛ/ㄨㄟ
2. 下列文句,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學問貴在實用,因此,知識理論和實務經驗兩者應該要相輔相乘, 不可偏廢
(B)由於家當全被土石流掩埋,又沒有受到良好照顧,災民餐風宿露, 苦不堪言
(C)這本書的內容兼容並敘,又能在寫實之外,留有如幻似真的餘韻, 誠屬難得
(D)本屆牛肉麵大胃王比賽,在高額獎金的誘惑之下,大家驅之若騖, 爭相報名
【答  案】(B)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乘─「成」(C)敘─「蓄」(D)驅─「趨」
3. 閱讀下列甲、乙、丙三詩, 並推斷每一首詩所吟詠的對象依序應是:
甲、秋天, 最容易受傷的記憶/ 霜齒一咬/ 噢, 那樣輕輕/ 就咬出一掌血來
乙、我不算博學/但我很多聞/從開始就聽/唇槍舌劍/竊竊私語/口沫橫飛/滔滔不絕
丙、夜夜,在夢的邊緣飛行/ 在耳朵的銀行存入/ 比金幣、銀幣還響亮的/ 聲音的陰影
(A)楓葉/ 電話/ 蚊子 (B)蚊子/ 電話/ 風鈴
(C)楓葉/ 電視/ 蚊子 (D)蚊子/ 電視/ 風鈴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甲)出自余光中〈戲為六絕句〉之〈楓葉〉。從「秋天、 霜齒、一掌血」可知為楓葉;(B)出自康逸藍〈電話之歌〉。從「多聞、從開始就聽、唇槍舌劍、竊竊私語、口沫橫飛、滔滔不絕」描摹的是講電話的情景(C)出自鄭愁予〈浮生六記〉之〈蚊〉。從「夜夜、在夢的邊緣飛行、 聲音的陰影」暗指夜晚蚊子擾人美夢的情景。
4. 古人常藉「水」的意象比喻人生道理。下列文句, 藉由「水」的意象比喻「天下之事, 常發於至微, 而終為大患」的選項是:
(A)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
(B)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C)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D)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天下之事, 常發於至微, 而終為大患」意謂:「天下的事情,常從極微小的地方發生,後來卻形成了大禍患。」
(A)出自《後漢書‧丁鴻傳》。語譯:「毀壞山崖,破壞山巖,都是來自於涓涓細流。」
( B ) 出自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語譯:「抽出刀子去砍斷流水,不但沒能阻止水流,反而讓流水更加湍急奔流;舉起酒杯,本想借酒澆愁,怎奈愁悶卻更加深厚而難以消解啊!」
( C ) 出自《孟子‧盡心》。語譯:「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很難被其他的水流吸引;曾在聖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其他的言論所吸引了。」
( D ) 出自蘇軾〈日喻〉。語譯:「每天和水打交道,十五歲就能夠諳於水性;生下來就不知道水,那麼即使長到壯年看見船也會畏懼。」
5. 「飛魚季」、「天才夢」兩個詞, 是由「飛魚+ 季」、「天才+ 夢」所構成,「飛魚」對「季」、「天才」對「夢」都具有限制和界定作用。下列選項中,兩者皆屬於上述構詞方式的是:
(A)錯誤;下棋 (B)種地瓜;談友誼
(C)問候天空;再別康橋 (D)荷塘月色;蕃薯地圖
【答  案】(D)
【測驗目標】詞語結構的辨識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上的「飛魚季」、「天才夢」都是「形+名」的結構。(A)錯誤(名+名);下棋 (動+名)(B)種地瓜(動+名);談友誼(動+名)(C)問候天空(動+名); 再別康橋(動+名) (D)荷塘月色「形+名」; 蕃薯地圖「形+名」
6. 閱讀下文, 選出□ □ □ □ 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成語:
在光天化日、□ □ □ □ 之下,歹徒竟公然持刀搶劫銀行,行員們一時都嚇得手足無措。這時警騎及時趕到,只見刑警□ □ □ □,閃過歹徒的襲擊,將他制伏在地, 令所有在場民眾□ □ □ □ 。
(A)千夫所指/ 有板有眼/ 大謬不然
(B)千夫所指/ 眼明手快/ 人心大快
(C)眾目睽睽/ 有板有眼/ 大謬不然
(D)眾目睽睽/ 眼明手快/ 人心大快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詞語應用的能力
【試題解析】千夫所指:被眾人指責,形容觸犯眾怒。有板有眼:唱戲或唱歌合乎拍節板眼,形容人的言語行事清晰有條理。大謬(ㄇㄧㄡˋ)不然:大錯荒謬,與事實完全不符。眼明手快:眼光銳利,動作敏捷。人心大快:使人心裡非常痛快。眾目睽睽:眾人都睜大眼睛注視著。
7. 下列是一段古文,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
甲、則國家之治薄,乙、賢良之士寡,
丙、故大人之務,丁、則國家之治厚,
將在於眾賢而已。(《墨子‧尚賢》)
(A)甲乙丁丙 (B)甲丙乙丁 (C)丁乙甲丙 (D)丁丙乙甲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在一個國家中,如果賢良之士眾多,那麼國家的治績就大;如果賢良之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績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重要事務,將是如何使賢人增多。」
8. 請依下列各組人物的關係, 選出正確的書信「提稱語」的用法:
(A)蘇軾寫信給蘇洵, 可使用「左右」
(B)李白寫信給杜甫, 可使用「大鑒」
(C)曾鞏寫信給歐陽脩, 可使用「知悉」
(D)左光斗寫信給史可法, 可使用「鈞鑒」
【答  案】(B)
【測驗目標】應用文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左右」:用於平輩。蘇軾寫信給蘇洵,應用「膝下」或「膝前」。(B)「大鑒」:用於平輩或朋友(C)「知悉」:用於晚輩。曾鞏寫信給歐陽脩,屬於學生對老師,應用「函丈」或「壇席」(D)「鈞鑒」:是適用於對尊長的提稱語。左光斗寫信給史可法,屬於老師對學生,或言長輩對晚輩,應用「知悉」、「如晤」。
9. 閱讀下文, 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宣和遺事》一書把許多零散的水滸故事編綴起來,成為《水滸傳》的雛形。所謂水滸故事,大致有兩個主要的內容,一是行俠仗義,濟困扶危的故事;二是上山落草,反抗政府的故事。這些故事並非產生於同一時間, 而是宋代、元代、明代都有。說書人把這些故事都編織到北宋( 徽宗) 宣和年間去, 所以北宋的史書上就查不到有關史料。( 改寫自史式《我是宋朝人》)
(A)水滸故事可彌補北宋史書中缺少的史料
(B)《宣和遺事》是以《水滸傳》為底本綴輯成書
(C)《水滸傳》的素材是由不同時代的說書人匯集而成
(D)《宣和遺事》記錄北宋至明代許多俠義人物反抗政府的史事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文中說「水滸故事,這些故事並非產生於同一時間, 而是宋代、元代、明代都有。說書人把這些故事都編織到北宋( 徽宗) 宣和年間去」故知水滸故事不可彌補北宋史(B)《水滸傳》是以《宣和遺事》為底本綴輯成書(C)從「這些故事並非產生於同一時間, 而是宋代、元代、明代都有。說書人把這些故事都編織到北宋( 徽宗) 宣和年間去」諸句歸納而來(D)文中說「水滸故事───並非產生於同一時間, 而是宋代、元代、明代都有。說書人把這些故事都編織到北宋( 徽宗) 宣和年間去」,可見《宣和遺事》未必都是史實。
10-11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 回答10-11題。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 玄齡)、杜( 如晦)、姚( 崇)、宋( 璟) 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 談笑而麾之, 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0. 下列文句「靡」的意義, 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字義辨識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靡然」是形容一面倒的樣子。「靡」,順勢倒下。(A)華麗美好。(B)奢侈。(C)沒有。
11. 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 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 道濟天下之溺」, 句中的「文」是指駢文,「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 韓愈的貢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自從東漢以來,儒學淪喪,文風衰敝,邪說紛紛興起,經歷了唐朝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的盛世,再加上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的輔佐,而不能來挽救這種情形,獨獨只有韓愈以一介平民興起,在談笑之間來指揮天下的百姓,天下百姓如同草木順風而倒的來順從他,使天下再一次回歸到正道,大概距離現在有三百多年了。他所提倡的古文振起了八代以來的衰敗,他所提倡的儒道拯救了天下沉溺的蒼生,他憑藉一片忠心,敢於冒犯國君的憤怒,他以十足的勇敢制服三軍的統帥,這難道不是他參與了天地的造化,關聯到天下盛衰的機運,擁有廣大的正氣而能夠獨自屹立的地方嗎?」(A)句中的「文」是指古文,「道」是指儒家學說(B)「忠」、「勇」分別表彰他的忠心(暗指諫迎佛骨)與勇氣(指勸降欲謀反的王廷湊)(C)並無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皆指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12-13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 回答12-13題。
許多作家我們都先讀他的作品,再讀他的小傳,梭羅對《湖濱散記》那種雋永,抒情的優美文體給我極深的印象,從觀察自然的細微抒發為文,他居住在華爾騰湖畔小屋中,過著耕讀的生活,小木屋是他自己造的,用泥粉塗抹室內,還造了壁爐以備嚴冬時取暖,他種地出售自己收成的豆子、玉米、蕃茄,維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以達成追求精神生活的願望,梭羅極反對人為物質金錢所桎梏。
羅馬詩人荷瑞斯表示他最後所希望的生活是有足夠的書籍與食物以維持自己不陷入精神與物質的貧乏。人不能為金錢所腐化,成為物質的奴役,但像文學天才愛倫坡、夏特頓連溫飽都沒有,尤其是少年天才夏特頓不幸在貧病中自殺,如果天假以年,以他十七歲就能寫出最嚴謹的《仿古詩》的才華,必能將文學這片園地耕耘成繁花之園,貧病為天才敲起喪鐘,當人們追悼這位早逝的天才,輓歌的聲調中含有無比的惋惜。
美國當年在新大陸開創天地,脫離君主政治的約束,並不意味絕對的自由,如果人面對生活絕境經濟上燃眉之急,一家人沒有溫飽,那是另一種生的桎梏,談不上尊嚴自由。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得享天年,創作源源不斷,逍遙湖上,靠友人的贈款與政府印花稅的收入得以維持生活的尊嚴, 終於被戴上英國詩人的桂冠, 在夏特頓與華茲華斯之間, 後者更令人羨慕。
莎士比亞說:「富有昇平餵養懦夫,堅苦是意志之母」。但生為現代人既不能渾渾噩噩,淪為物質的奴僕,也不能為了理想不顧生計,如何選擇一個精神與物質都不貧乏的局面,不錦衣玉食,能有棲身之所,維持生計,進一步追求精神的富足, 這樣的社會才能達到安居樂業的尺度。( 呂大明〈精神與物質〉)
12. 依據上文, 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A)強調有志於道而不恥惡衣惡食,才是真自由
(B)認同梭羅、華茲華斯之先得溫飽再從事創作
(C)對荷瑞斯的看法、莎士比亞的名言均不以為然
(D)推崇愛倫坡、夏特頓於貧困中不改其樂的精神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文中提及梭羅反對人為物質金錢所桎梏,是指人應維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此外作者又說:「華茲華斯得享天年,創作源源不斷,逍遙湖上,靠友人的贈款與政府印花稅的收入得以維持生活的尊嚴, 終於被戴上英國詩人的桂冠,在夏特頓與華茲華斯之間, 後者更令人羨慕。」故應選(B)
13. 下列敘述,最能總括全文意旨的選項是:
(A)貧困可以淬鍊人的意志,進而充實作品的內涵
(B)安穩的物質生活與富足的精神生活, 應兼顧並重
(C)寧可物質生活匱乏,也不能放棄精神生活的追求
(D)生計問題容易解決,改善精神生活則有賴長期努力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生為現代人既不能渾渾噩噩,淪為物質的奴僕,也不能為了理想不顧生計,如何選擇一個精神與物質都不貧乏的局面,不錦衣玉食,能有棲身之所,維持生計,進一步追求精神的富足」進行判讀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 回答14-15題。
以提洛為首的腓尼基人的城市,一直飽受亞述帝國的威脅。但因擁有充沛的財物,腓尼基城市才得於亞述人的屢次席捲後倖存。自此,腓尼基人專注於交易買賣,他們的目標不是危機四伏的內陸,而是地中海,他們的貿易據點一個一個出現在地中海沿岸。西元前814年,提洛的公主伊莉莎逃到北非建立迦太基王國,想必是認為:與其戰戰兢兢地留在危險區域,不如到一個不受侵擾的地方繼續經營。畢竟對一個商業國家來說, 能安心從事商業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希臘人與迦太基人一樣很會做生意,但狹窄的希臘無法容納因生活富裕而大增的人口,於是便展開殖民活動。地中海東邊,有強大的亞述帝國擋道,只好轉向與義大利半島相鄰的西西里島。但在西元前七世紀希臘進出西西里島東部之前,迦太基早已把該島西部視為重要的貿易基地了。這兩個民族在此鷸蚌相爭,日後引來羅馬這個漁翁。
希臘人在島的東邊不斷擴增殖民城市,他們一旦落腳,除了做生意之外,也蓋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將希臘文化根植在那裡。迦太基人在島的西邊也有幾處地盤,但迦太基人不建設城市,因為他們厭煩佔領之後的瑣碎雜事,這些城市只是得到財富的據點,只要有進出船隻的港口、修理船隻的船塢、堆放商品的倉庫就夠了。因此希臘人不但認為迦太基人的城市無聊透頂,甚至形容他們是「為了搬運燒洗澡水的木柴而弄得灰頭土臉,卻始終沒去洗澡的驢子」。( 改寫自森
本哲郎《一個通商國家的興亡》)
14. 依據上文, 下列關於迦太基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建國前飽受亞述帝國侵擾, 建國後征服希臘與羅馬
(B)殖民策略捨棄當時慣用的武力侵略,改採文化收編
(C)專注於海上貿易據點的擴張與運用,藉以累積財富
(D)發揮強大的商業實力,不斷在地中海沿岸建設城市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腓尼基人專注於交易買賣,他們的目標───是地中海,他們的貿易據點一個一個出現在地中海沿岸。」、「提洛的公主伊莉莎逃到北非建立迦太基王國,想必是認為:與其戰戰兢兢地留在危險區域,不如到一個不受侵擾的地方繼續經營。畢竟對一個商業國家來說, 能安心從事商業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進行判讀(A)迦太基與希臘日後被羅馬征服(B)根植文化的是希臘(D)建設城市的是希臘
15. 依據上文,希臘人眼中的迦太基人是:
(A)賺取財富,卻不懂得享受
(B)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鈔票
(C)貪婪奢侈,卻對別人一毛不拔
(D)寅吃卯糧,賺五毛錢花一塊錢__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希臘人不但認為迦太基人的城市無聊透頂,甚至形容他們是『為了搬運燒洗澡水的木柴而弄得灰頭土臉,卻始終沒去洗澡的驢子』」進行判讀。

二、多選題(佔24分)
說明:第16題至第23題,每題的五個選項各自獨立,其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皆不倒扣,五個選項全部答對者得3分,只錯一個選項可得1.5分,錯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不給分。
16. 閱讀下文, 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恆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從黃巾起義前後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 疾疫流行, 死亡枕藉, 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徐( 幹) 、陳( 琳) 、應( 瑒) 、劉( 楨) , 一時俱逝」( 曹丕〈與吳質書〉) , 榮華富貴,
頃刻喪落, … … 。既然如此, 而上述既定的傳統、事物、功業、學問、信仰又並不怎麼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麼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出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出出來了。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 李澤厚《美的歷程》)
(A)生命無常、人生易老的命題, 於魏晉詩篇中首開其端
(B)魏晉詩人處於戰禍不已、疫疾流行的年代, 更能感受生命的短暫與脆弱
(C)魏晉詩篇的美感魅力,來自即使自知生命微渺,仍積極尋求生命豐富滿足之道
(D)由於無法再以外在的功名事業肯定自己, 使魏晉詩人進一步探索個人存在的意義
(E)既定的傳統和信仰全被否定,新的存在價值又尚未建立,遂使魏晉詩人流於荒誕頹廢
【答  案】(B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屬於永恆命題的詠嘆,並非首開其端(B)從「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 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徐( 幹)、陳( 琳)、應( 瑒)、劉( 楨),一時俱逝」( 曹丕〈與吳質書〉),榮華富貴,頃刻喪落」進行判讀(C)從「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出出來了」諸句進行判讀(D)從「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諸句進行判讀 (E)並無此說
17. 對於因果關係的敘述, 下列文句屬於「先果後因」的選項是:
(A)余時為桃花所戀, 竟不忍去湖上
(B)(項脊)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E)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答  案】(B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先因後果。余時為桃花所戀(因),竟不忍去湖上(果)(B) 先果後因。(項脊)軒凡四遭火, 得不焚(果),殆有神護者(因)(C)先因後果。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果)(D) 先果後因。孟嘗君為相數十年, 無纖介之禍者(果),馮諼之計也(因)(E)先因後果。前者呼(因),後者應(果),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滁人遊也
18. 一般疑問句需要回答,但「反問句」雖採疑問形式, 卻是無疑而問, 不需對方回答,而是藉由提問引起對方思考,屬於特殊的疑問句。下列文句畫底線處,屬於「反問句」的選項是:
(A)瑜問孔明曰: 即日將與曹軍交戰, 水路交兵, 當以何兵器為先
(B)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而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
(C)做戲有什麼好笑? 我金發做一世人的戲, 辛辛苦苦把一大群兒女養得好漢,這有什麼好笑
(D)他( 黑妞) 的好處,人學得到; 白妞的好處, 人學不到。你想幾年來好玩耍的, 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
(E)人世間, 什麼是愛, 什麼是恨呢? 母親已去世多年, 垂垂老去的姨娘, 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
【答  案】(B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 「當以何兵器為先」:疑問(B)「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意謂沒有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故為反問(C)「做戲有什麼好笑」:意謂做戲沒什麼好笑,故為反問(D)「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意謂大家都學他們的調門,故為反問(E) 「什麼是愛, 什麼是恨呢」:疑問
19. 對於內心的真實想法,刻意改用相反的語彙來形容,以達到諷刺或嘲謔的效果,在修辭手法上稱為「倒反」,例如:「你的眼力真好啊! 居然把『十』看成『千』! 」下列文句中畫底線處, 屬於此種表達方式的選項是:
(A)這時候, 武則天才知道大家多麼痛恨她用了好多年的走狗人物。為了表明態度, 她下令將來俊臣抄家滅門, 「以息民怨」。來俊臣是凶手, 武則天是為民除害的大法官哩
(B)他故意氣她道:「我以為妳養了個姘頭。」這是極大的侮辱,她卻抱手笑道:「那是承你看得起。連你熊應生都不要我, 還有人會要我嗎? 」這一來連守帶攻, 把熊應生也貶低了
(C)地下的人原不曾預備這牙箸, 本是鳳姐和鴛鴦拿了來的, 聽如此說, 忙收了過去, 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 「去了金的, 又是銀的, 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
(D)范進向他作揖, 坐下。胡屠戶道: 「我自倒運, 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 歷年以來, 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 帶挈你中了個相公, 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
(E)我洗臉的時候, 把皮球也放在臉盆裡用胰子( 肥皂) 洗了一遍, 皮球是雪白的了, 盆裡的水可黑了。我把皮球收進書包裡, 這時宋媽走進來換洗臉水,她「喲」了一聲, 指著臉盆說: 「這是你的臉? 多乾淨呀! 」
【答  案】(ABE)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反諷武則天識人不清(B)反諷熊應生不要她(E)「多乾淨呀!」是反諷他的臉很髒
20.閱讀甲、乙、丙三則敘寫古代女性的詩句, 選出詮釋符合詩意的選項:
甲、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國微不自寵,獻作吳宮娃。
乙、自倚嬋娟望主恩,誰知美惡忽相翻。黃金不買漢宮貌,青塚空埋胡地魂。
丙、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塵土已殘香粉豔,荔枝猶到馬嵬坡。
(A)三詩主角的命運皆與政治相關
(B)三詩中呈現的空間變動, 亦代表三詩主角際遇的轉變
(C)甲、乙二詩以「順時」方式敘述事件, 丙詩則以「逆時」方式敘述事件
(D)甲、乙二詩皆言及主角本身形貌之美, 丙詩則藉「香粉豔」暗示主角之美
(E)甲、丙二詩以「作者」的第三人稱觀點敘述, 乙詩則以「作者化身主角」的第一人稱觀點敘述
【答  案】(AB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甲、出自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由「越女顏如花」、「浣紗」、「獻作吳宮娃」可以推知對象是西施。語譯:「越國的女子(西施)如花般的容顏,越王聽到這女子浣紗的聲音。越國國力疲弱,無力自己去寵愛這樣的女子,只好獻給吳王,讓她住在館娃宮,作吳國的美女。」。乙詩出自僧皎然〈王昭君〉,由「美惡忽相翻」、「漢宮貌」「青塚」、「胡地魂」可以推知對象是王昭君。語譯:「她以為自己可以憑藉美色獲得君王對她的榮寵,怎麼知道美麗與醜陋會忽然翻轉。就算有黃金也買不到她昔日在漢朝宮廷中的容顏,最後只好在北方異鄉掩埋她飄盪無依的魂魄。」。丙詩出自張祜〈馬嵬坡〉,由「荔枝」、「馬嵬坡」、可以推知對象是楊貴妃。語譯:「旗幟淩亂,唐玄宗倉惶奔蜀,十分狼狽。跟隨玄宗南逃的大臣少,而投降安祿山的多。地上的塵土已經掩埋了昔日華艷的香粉,她生前愛吃的荔枝似乎還是到了她的墳塋所在馬嵬坡」(A)將西施獻給夫差,昭君和親出塞,楊貴妃被賜死馬嵬坡,三者皆和政治相關。(B)甲詩中的越到吳、乙詩中的漢宮到胡地、丙詩中的「荔枝猶到馬嵬坡。」(荔枝原應送至宮廷)都暗指主角際遇的轉變 (C)三首詩都是順序法。(D)甲詩以「顏如花」,乙詩以「嬋娟」來表主角本身形貌之美,丙詩則藉「香粉豔」暗示主角之美。(E)皆以「作者」的第三人稱觀點進行敘述。
21. 閱讀下文, 選出敘述正確選項: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 他說的一個是他的白玫瑰, 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普通人向來是這樣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的。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 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A)以玫瑰帶刺象徵振保對愛情的畏懼
(B)「床前明月光」一方面呈現潔淨的美感,一方面寓託思慕嚮往之情
(C)「蚊子血」、「飯黏子」分別由「紅」、「白」聯想取譬,表達礙眼生厭之感
(D)以「普通人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諷刺男人要求女人從一而終, 自己卻拈花惹草
(E)「娶了紅玫瑰, … …; 娶了白玫瑰, … … 」的排比句, 描述既「喜新」又「戀舊」的矛盾人性
【答  案】(B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熱烈的情婦(E)「娶了紅玫瑰, … …; 娶了白玫瑰, … … 」暗指「得不到永遠是最好」的意思
22. 閱讀下列秦國君臣的對話, 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A)商鞅與秦孝公意見一致, 杜摯與甘龍立場相同
(B)秦孝公原有意變法, 但經朝廷大臣討論後決定暫停變法
(C)商鞅、甘龍、杜摯各自援引前代興亡史實, 以強化論辯依據
(D)甘龍的看法近於「照老路走不會錯」, 杜摯的看法近於「請用利益說服我」
(E)商鞅的觀點是: 拘泥舊制是「愚」、「不肖」, 變更舊制才是「智」、「賢」
【答  案】(ADE)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原文作: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語譯: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用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孝公說:「講的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23. 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 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 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 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的道理, 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__
【答  案】(A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時蘇轍尚未當官(D)「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說:哀嘆生命是如此的短促,羡慕長江是那樣的無窮無盡。「未知生,焉知死」是說:我們對生都不瞭解,怎麼還能知道死呢?(E)「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是說:孔子指出君子應引以為戒的事: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是說:「我在壯年時,尚且不如人;如今老了,實在無能為力。」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共三大題, 佔5 4 分)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一、二、三。
一、文章解讀( 佔9分)
閱讀框線內王家祥〈秋日的聲音〉中的一段文字, 說明:( 一) 作者對「悲秋」傳統有何看法?( 二)作者認為萬物的心境與四季的轉換有何相應之處?( 三)「真正的聲音」從何而來? 答案必須標明( 一)( 二)( 三)分列書寫。( 一)、( 二)、( 三) 合計文長限150字—200字。
其實季節是萬物心境的轉換; 秋日的天空時常沒有欲望, 看不見一抹雲彩,秋高氣爽似乎意味著心境的圓滿狀態。春日的新生喜悅, 叨叨絮絮到夏日的豐盈旺盛, 滿溢狂瀉; 風雨之後, 秋日是一種平和安寧的靜心, 內心既無欲望也就聽不見喧囂的聲音, 此時真正的聲音便容易出現了; 秋天似乎是為了靜靜等待冬日的死亡肅寂做準備, 曠野上行將死亡的植物時常給我們憂鬱的印象, 所以誤以為秋天是憂傷的季節。也許秋天的心境讓我們容易看見深層的自己, 彷彿這是大地的韻律, 存在已久, 只是我們習於不再察覺。__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
【寫作提示】
(一)作者認為傳統的悲秋,只是人們自己心境的投射。其實秋天也也有寧靜平和的一面,他讓人照見自己,也讓人有機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二)萬物的心境常隨著四季的景象做一種相應切換,如春的新生、夏的蓬勃、秋的寧靜、冬的凋零,都分別帶給人喜悅、熱情、平和、哀傷的感覺。
(三)真正的聲音來自於平和安寧的靜心,當人的內心處於無欲的狀態時,也就不會受到喧囂的干擾。
二、文章分析( 佔1 8分)
閱讀框線內的文字,說明:( 一)歐陽脩如何藉管仲的言論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顧炎武「自己」所強調的觀點是什麼?( 三)三人( 管仲、歐陽脩、顧炎武)言論所構成的文意脈絡, 呈現何種論述層次? 答案必須標明( 一) ( 二) ( 三)分列書寫。( 一)、( 二)、( 三) 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
《五代史‧ 馮道傳》論曰: 「『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善乎! 管生之能言也! 禮、義, 治人之大法; 廉、恥, 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 則禍敗亂亡, 亦無所不至;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 無所不為, 則天下其有不亂, 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 恥尤為要, 故夫子之論士曰: 「行己有恥。」孟子曰: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 無恥矣! 」又曰: 「恥之於人大矣! 為機變之巧者, 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 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 是謂國恥。( 顧炎武〈廉恥〉)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分析作品與表達的能力
【寫作提示】
(一)歐陽脩借此說明四維是攸關國家存亡的綱紀,然後他再分立禮義與廉恥,再來就聚焦在廉與恥,並用反面來論述,最後說大臣的不知廉恥會讓國家滅亡。
(二)顧炎武在廉恥一文中,特別強調恥,他認為恥為四者的基礎,不知恥,就會不廉,不廉自然就會違逆禮義。而他又特別強調士大夫的無恥更是國恥。在四維之中,顧氏明顯側重士大夫的羞恥心。
(三)三人所構築出的文意脈絡,其實是運用「平提側注」的手法:先平提四維,而後側注廉恥;接著再平提「廉恥」,最後側注在「恥」之一字,並接連引用孔孟的對「恥」的論述,凸顯羞恥心、知恥、恥辱三者關係,顧炎武特別將人人都擁有的羞恥心聚焦在士大夫身上,可見作者對知識份子在亂世中的節操淪喪十分哀痛。

三、引導寫作( 佔2 7分)
2 0 0 9年8月,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在水土保持不良的山區造成嚴重災情, 土石流毀壞了橋樑, 掩埋了村莊, 甚至將山上許多樹木, 一路衝到了海邊, 成為漂流木。
請想像自己是一株躺在海邊的漂流木,以「漂流木的獨白」為題,用第一人稱「我」的觀點寫一篇文章,述說你的遭遇與感想,文長不限。
【測驗目標】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寫作提示】
一、審題上需先了解「獨白」的意義。文學作品或戲劇電影中經常可見「獨白」,有時人物會獨自抒發內心感情和個人願望的話。本題寫作時切勿用對話的形式呈現,需以第一人稱「我」的觀點敘述。
二、本題是屬於情境寫作,引導文字將「漂流木」界定為因颱風而漂流的山木,並提到這是平日水土保持不良,以致土石流毀壞橋梁,掩沒村莊,造成嚴重災情。因此,寫作時要先設身處地了解情境,想像自己在海上漂流、衝盪的情景,述說內心所產生的恐懼不安,以此推展情節,發揮想像,敘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三、題目要求「遭遇與感想」二者兼顧,除了寫情、寫景外,還可以有人文的關懷和環保的省思等議題。

範例一 漂流木的獨白
  剛從幾千公尺的山上衝下來,真是頭暈目眩!其中的土石流雲霄飛車跟瀑布自由落體,倒也夠讓人心驚膽跳的了。現在,我遊蕩在沙灘邊,眼前是一片平靜的狀態。剛剛又有隻海鷗往我身上撒下一塊肥料,難道牠以為我這根垂垂老矣的漂流木可以發芽嗎?
  從山上下來的旅程並不平順。土石流往往是個龍蛇雜處的地方,即使我曾是日據時代人人喜愛的紅檜,如今也只能自嘆身處異地,哀怨地唱著:「莫拉克之雨濁兮,可以濯我枝椏。」然而,我卻在河流的上游,遇到自從我身為漂流木以來,最刻骨銘心的一件事。
  我感覺到自己被抱住了,似乎是一對母子,母親傷痕累累並緊緊環抱住小孩,小孩雖然毫髮無傷,但身軀卻比我這圓木軀幹還冰冷。我趕緊翻了個身,露出比較容易讓他們抓著的枝椏,還幫他們擋了不少尖銳的岩石。慢慢地,來到了一處較平緩的地方,前方乍現一塊平滑的大石,我想,對這對母子而言,大概就像阿里山的檜木受到晨光的呵護吧!隨著離大石越來越接近,母親勉強地把小孩抱上大石,然而她自己卻被一陣激流衝擊,只好緊緊抱住我,繼續同行。
  夜晚悄悄籠罩我們,我從母親焦慮的眼神中讀出了關心和擔憂,她想著不知小孩獲救了沒?卻忘記自己依然處於險境。月光緩緩瀉下,蟋蟀跟青蛙交叉吟唱出最後的安魂曲,突然,我驚覺到,那雙為小孩付出無盡保護、犧牲的手輕輕放開了我。此刻,我多麼希望自己能夠回頭抓緊她、帶領她靠岸,然而,我卻只能順著河水,繼續我的旅途。
  眼前仍有許多問題,等著我一一面對。我該待在這兒等待某位藝術家前來發現我的才華?儘管他永不會知道:「這是一塊具有熱血,曾經跟一對親子緊緊抱過的漂流木。」還是順著海流繼續我的冒險呢?
  海浪已經不耐煩的在催促我了。
  「再見了!臺灣,我的故鄉。」我輕輕放開緊抓著沙灘的枝條,我想自己真是個有天賦的旅行家。未知的冒險有時寂寞,歡迎各位候鳥們來跟我相伴,但請記得把垃圾帶走。於是,我展開下一場旅途。(建中曹 容)

解說
一、以倒敘手法,述說自己成為漂流木以來的遭遇,途中遇見一對被土石洪流沖刷而下的母子,雖彼此患難與共,卻終究難逃悲慘的命運,令人不勝唏噓;故事結尾採開放式的設計,漂流木選擇繼續冒險的旅程,留給人想像的空間。
二、本篇情境豐富,描繪生動,在學測作文中脫穎而出獲得高分。

佳作二 漂流木的獨白

我躺在沙地上,仰望著澄靜藍天,幾朵飄忽如紗的白雲綴在天邊,飛鳥唱著歌劃過天空,歌聲隨著陽光灑落大地,一切是如此平和而令人喜悅,但裹著身體的溫暖,卻無法抹去我心裡那一層深深的憂傷。在海邊,被浪潮拍打著,我是被遺忘的漂流木。
大地在無聲中甦醒,東方的魚肚白帶來了無限生機,鳥兒停在我的手臂上小憩,對我輕聲的耳語。我驕傲的矗立,頂著一頭蓬鬆的綠髮,迎著風,我和同伴們搖頭晃腦的高聲合唱。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不久,旭日羞怯地躲入雲層中,我望見遠處山的那一頭有片片烏雲如大軍逼進,在一片錯愕中,我和同伴聽見了如戰鼓般的洶湧水聲襲來,來不及反應,剎時間狂暴的河水怒吼著,撲向我們。只見上頭的幾個朋友無力抵抗,最後沒入洪流之中,不見蹤影。我的心中爬滿恐懼,奮力掙扎,無奈力不從心,就這麼成了失了根的孩子。
在滾滾洪水中浮沉,我的內心是一片茫然哀悽,河水在我耳邊湍急流過,激盪出混濁的嘶吼,似乎也在為我哭泣。我像一艘無帆的船,隨波逐流,等待著下次災難的降臨。一路上,我看著岸上哭號逃難的人們,心中燃燒著滿腔的憤怒,痛恨著人類自私地開發,破壞了我堅固的家園,而如今另我不解的是,為何自己必須替人類承擔這滿身的罪孽?這並非我的錯啊!
我就這麼流浪到了海邊,赤裸的身軀沒有任何包覆,失去了秀麗的髮,留下的僅是殘破的軀體。冰冷的浪濤嫌棄我,將我推向岸上,還用浪花拍打我。世上最難受的事,莫過於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卻流不下任何一滴淚吧!遠處有幾個人在挑揀著殘敗的枯枝,他們視這樣的醜陋為精緻的美,愚蠢的人類啊!那山林裡壯闊的綠意,豈不是更珍貴嗎?

解說
一、破題即指出自己是被遺忘的漂流木,然後倒述昔日歡樂的情境,接著轉寫遭到狂暴河水侵肆,內心茫然哀淒,兼敘四周慘況,控訴人類的罪孽,終以陷入絕望的境地,點出原先山林綠意的珍貴。就題落筆,旨意鮮明,頗有情致。
二、文字優美暢達,敘述生動細膩,誠屬佳構。


佳作三 漂流木的獨白

漫捲往返襲來的潮水湮沒我的腳趾,側身躺臥在泥濘沙地上,遠方渲染成墨藍的可怖浪潮循狂風起伏,帶著鹽分的海風隱隱刺痛著我那早已烏青的傷口,過分混雜的思緒依舊在腦海裡糾結著……
以往的我生長在海拔兩千公尺的深山裡,沐浴在山濤群起而至的天籟沖刷著聽覺,任且扶老攜幼的獼猴攀爬我的臂膀搖盪嬉鬧,亦或絨球似的雀鳥於我肩頭停歇。漸漸,輕快手腳的靈活獵人們從我指縫間躍過,循著婦女們裊裊炊煙一併到來,區待如茵植被的是人類獳手開墾的田壠,替換鳥獸和鳴的是幼子們的歌聲,自我髮間落下的耀眼陽光親吻著他們的褐色肌膚,像是結穗小麥搖曳風中的金黃色調。於是起先為失去山間好友蹤影而悲傷的我,卻又因此不再寂寞了。
直到那晚,山林間霎時迴盪著狂亂淒然的聲音,萬物紛紛走避,連那可愛人們也躲入房舍哩,徒留稍微透出的燈光顫慄晃動著。一股莫名的預感從我脊樑直竄上腦門。
不久,滾滾動地而來的低鳴驀地發出,由四面八方湧出的泥流撞上毫無防備的我,如把巨斧將我的手筋斬斷,一分為二的劇痛撕裂使我登時啞口,碎石在軀桿上猛地敲擊,砸出不少創口。緊接著,泥流將我連根拔流運載著,人們棲身的小屋輕易的就被旋入其中,讓我連出手拉他們一把的機會也沒有。沿途不時傳來嘎然而止的悲鳴,每聞一次便在我心上劃了千千萬萬刀般痛苦──
循著奪去多少生命的罪惡之流,我被帶到容納一切的汪洋浩瀚。
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在叫囂著,卻比不上我眼前那一幕幕令人心酸的呼救臉孔。挾著鹼味的雨水湧入我瞇起的眼瞳裡,世間的悲歡生死模糊的失去了界線,灼痛著我的視網膜,淚液與雨水交融在一起從眼眶邊溢出,我不禁放聲長嘯,把一切悲痛及想回到從前的願望託付在陰風裡,傳至有著悲傷顏色的海面上……

解說
一、寫漂流木的遭遇,從往日的繁盛,到山林鉅變,至無可回復的絕望與哀傷,敘寫細膩而真摯,許多無言的控訴,都從絕望與哀傷中透顯出來。
二、鋪寫細緻,層次分明,文筆成熟,卷面亦乾淨潔整。



佳作四 漂流木的獨白

我是頂天立地守護,千年的執著扎根於此;我是一柱擎天,千年的睥睨群倫矗立於此。
山坡是我的眠床,白雲是我的依偎,土地是我的愛戀。從一顆隨風而飄的種子長成今天壯碩雄偉的我,一圈一圈暈在肉體的輪廓記載我的每一個春夏秋冬。我是和大家在林子裡遊戲的,快活而自在著……。直到那一天,風雨交加,似有隻巨大的野獸蜷伏著,伺機而動,不一會兒,設下千萬隻傲人的冷箭,我和大家手勾著手,使勁地將腳往地下伸,咬著牙,瑟縮成一團,無奈迎面的風雨依然刀下不留情,一刀正中我的腰際。
不知道怎了,腰是微微疼著,身是輕輕浮著。回首家園,那是我曾經美麗的眠床嗎?上看曾依偎的白雲,怎麼如此面目猙獰?記得以前聽過老樹們的傳說,說風雨來的時候,委低身子,大家靠在一起就可以渡過了。可是今天怎麼是如此田地?是我不夠虔誠?還是人類太貪心?前陣子掰去山坡的腳踝,前年挖掉山坡的毛髮,大前年剝去山坡的外衣。難怪呀難怪!鳥兒都不再來歌唱,蟲兒不再來探訪。我的家園必須年年遷徙,向內向內再向內移,我都快無立足之地了!
半身浸在水中,我想起那些往事。我怨恨、憤慨,但卻無能為力,我知道我從山坡上滾下來時,壓到好幾戶人家,輾過好幾片沃田。但,親愛的人類,我很抱歉也很憤怒。大自然明明是環環相扣,號為萬物之靈的你們卻藐視這些信條,今天我們一起付出代價了,我沒能守護家園,但,親愛的人類,是你們的予取予求使我失職。心灰意冷了,這樣的姿勢、罪惡還要承受多久?這時我聽見有人來了,是來救我的嗎?怎麼微微聽他們口中說出「林務局的…漂流木…可以拿去賣錢…。」
我自認是安土重遷的。想念以前的美好呀!如今我名符其實地變為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再也無法計數,計數離家的時間和方向。我,不再是頂天立地,只是卑躬屈膝,不再是睥睨群倫,只是苟延殘喘,因為,我只是一株躺在海邊,手無寸鐵的漂流木。

解說
一、先敘寫自己原是一棵擎天的大樹,生活在快樂的天地裡;未幾,風雨交加,雖經掙扎,終遭遷徙,從而議論人類的貪心,成了出售的漂流木,歸結難以回到從前,顯出無限的落寞。全文能扣緊題意,從容下筆。
二、描寫生動,文句流暢,尤以首尾照應相契,甚有情致。

沒有留言: